肩關節脫位是關節脫位中頻率比較高的,而且肩關節脫位一次以后很容易再次復發。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哪些人群易發生?今天遼寧省人民醫院骨三科(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閆增龍就來為大家一一解開這些疑問。
肩關節為何易脫位?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就像一個放在球托上的高爾夫球一樣很不穩定,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常常發生在體育鍛煉的接觸性運動項目過程中,如足球、籃球、柔道、摔跤等;另外在交通事故中也很常見。
肩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
當肩部有外傷史,肩部塌陷,外觀畸形,疼痛,主動、被動活動受限;或肘部靠近胸前,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時,要高度懷疑肩關節脫位了。根據脫位的方向,分為前脫位、后脫位、下脫位,大部分為前脫位,約占95%,而下脫位非常罕見。
肩關節脫位后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除了發生撕脫傷外,還會造成相關軟骨和骨性結構的破壞,使治療更加困難。而反復脫位又會明顯加劇患肩的退行性變,使肩關節骨關節炎提前出現。
因而,國際運動醫學界和肩關節專科學會大聲呼吁,對于在25歲以前因創傷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應建議盡早手術修復撕裂的肩關節囊韌帶和盂唇,從而有效預防“習慣性脫位”的發生。
肩關節脫位后要做何種檢查?
接診的醫師在初步進行問診、查體后要進行相關的檢查。其中X線攝片可明確脫位類型及有無骨折,必要時可能需要行CT檢查,排除隱匿性大結節、肱骨壓縮骨折、及關節盂緣的骨折。肩關節后脫位X線攝片容易漏診,CT檢查也能夠更好的明確后脫位。當然,通過查體要排除神經、血管損傷。
肩關節脫位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目前,對于所有小于30歲的脫位患者,建議是在初次脫位后就實行手術治療。對于年齡大于30歲的積極參與活動脫位患者,在初次關節脫位后可嘗試非手術治療,但如果發生第二次脫位,建議實行手術治療。因為隨著復發脫位次數的增多,關節囊、軟骨、骨組織缺損會迅速累積。如果是復發性脫位,建議盡早治療,關節內損傷的程度和范圍有可能會加重,影響愈后。
對于無其他并發癥的單純的肩關節脫位患者,可行關節鏡下手術。只有幾個筷子大小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外形美觀。
溫馨提示:如果肩關節脫位兩次以上,請到正規醫院及時就醫,本來是比較輕的傷,如果拖延,延誤治療,就太不劃算了。肩關節脫位后建議找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就診,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盡快的恢復肩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