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鉀注射液是臨床常用的電解質補充劑,廣泛用于治療和預防低鉀血癥,以及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引起的頻發性、多源性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低鉀性肌無力等。隨著第十批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品種的落地實施,氯化鉀注射液規格由以往長期使用的10ml:1.0g/支,濃度10%調整為10ml:1.5g/支,濃度15%,作為A類高警示藥品,其規格、濃度的變化直接關系到臨床用藥安全,若操作不當可能引起嚴重用藥錯誤。本文系統梳理臨床配制關鍵風險點,幫助醫務人員合理應用集采氯化鉀注射液,避免因劑量變化導致用藥風險。
一、規格變化
Ø價格降低:單價降至0.26元/支,通過“以量換價”減輕醫療負擔。
Ø質量保障: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確保療效與安全性。
二、藥物配置變化
【氯化鉀注射液說明書】一般用法:將10%氯化鉀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滴注;鉀濃度不超過3.4g/L(45mmol/L)。
根據《臨床靜脈用藥調配與使用指南》:外周靜脈補鉀濃度不得超過0.3%(40mmol/L)(即3g氯化鉀/1000ml液體),否則可能引發靜脈炎、血栓甚至組織壞死。
新規格風險點:15%氯化鉀每支含鉀20.1mmol,需嚴格計算溶媒中最大加入量;
計算公式:所需氯化鉀注射液最大允許體積(ml)=溶媒總量(ml)×0.3% ÷氯化鉀濃度(15%)
示例:
250ml溶媒:250ml×0.3%÷15%=5ml(即新規格10ml:1.5g最多加5ml)
500ml溶媒:500ml×0.3%÷15%=10ml(即新規格10ml:1.5g最多加10ml);
注:配置更方便,減少藥物浪費,減少多支配藥誤差,便于醫囑執行。
15%的氯化鉀注射液配置成靜脈滴注(0.3%)濃度,所需溶媒體積:
注:每日補鉀上限通常為3-4.5g(40-60mmol),1.5g規格單支劑量增加后,單日使用支數上限通常為2-3支。
三、輸注管理
1.用法用量
10%或15%的氯化鉀注射液均屬于高警示藥品,若誤用未稀釋藥液或滴速失控,可在更短時間內引發致命性高鉀血癥。當血鉀>6.0mmol/L時,可致心臟驟停。因此,使用前必須經過稀釋,禁止直接注射!外周靜脈濃度≤0.3%(40mmol/L),中心靜脈可提升至≤3%。
2.輸注速度
Ø一般,外周靜脈補鉀速度不超過0.75g/h(10mmol/h),以免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Ø在體內缺鉀引起嚴重快速室性異位心律失常等威脅生命的嚴重心率失常時,鉀鹽濃度都可提高(0.5%,甚至1%),滴速加快,1.5g/小時(20mmol/小時),補鉀量可達每日10g或以上。但需嚴密動態觀察血鉀及心電圖等,防止高鉀血癥發生。
3.溶媒選擇
氯化鉀注射液說明書和《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20版)》,推薦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緊急情況下可用0.9%氯化鈉注射液,但需注意鈉負荷。若使用10%葡萄糖稀釋,會誘發胰島素分泌,加重低鉀。
4.配伍禁忌
若溶媒含鉀,如復合磷酸氫鉀,需減少氯化鉀注射液的用量。
臨床用藥建議:
Ø優先口服補鉀(如:氯化鉀緩釋片或氯化鉀顆粒),安全性更高。
Ø靜脈補鉀需根據血鉀水平動態調整劑量,避免短期內大量輸入,以免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如高鉀血癥、心臟驟停等。
Ø無論口服還是靜脈使用,需根據血鉀水平動態調整劑量,避免短期內大量使用。
溫馨提示:
氯化鉀注射液是糾正低鉀血癥的“救命藥”,但也是一把雙刃劍。隨著國家集采政策的推進,氯化鉀注射液從1.0g規格換成了1.5g規格,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時需仔細核對劑量,嚴格按照醫囑和藥品說明書進行操作,嚴格把握指征,遵循“安全濃度、緩慢輸注、全程監測”的原則,確?;颊哂盟幇踩行?。(盧 闖 劉 旭 袁錦鈺)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