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ICU是與“冰冷”“緊張”“距離”掛鉤的地方——閃爍的監護儀、此起彼伏的警報聲、層層防護的醫護人員,似乎總帶著一絲疏離。但事實上,在這片與死神競速的特殊空間里,藏著太多不期而遇的溫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漯河醫專二附院(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市立醫院)的ICU,看看那些讓人心頭一暖的舉措,如何讓重癥病房充滿人情味兒。
“會說話”的溝通板
每個病床旁都放著一塊圖文溝通板,上面畫著“口渴”“疼痛”“想翻身”等選項,還有患者手寫“想見兒子”“想聽聽收音機”等心愿,哪怕患者只能眨眨眼,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從未缺席。
聽診器里的“悄悄話”
面對年紀大又耳背的爺爺奶奶,溝通起來很吃力,想大聲安慰又擔心影響其他患者休息,這時,聽診器不僅是診斷的工具,更成了跨越年齡與病痛的“傳聲筒”。那些由聽音部件膠管傳遞的輕聲細語,讓冰冷的器械有了溫度,讓沉默的交流有了力量——原來最專業的守護,從來都藏在這些懂你不安、知你期盼的細微里。
在細節中守護“體面”
即使在緊急治療中,隱私的邊界也從未被模糊。給患者擦身時,一定會拉上隔簾;導尿、換藥等操作前,哪怕患者處于鎮靜狀態,也不會讓身體暴露在更多人視線中;每天早上,護士會像照顧家人一樣幫患者刷牙、梳理頭發,幫男性患者修剪胡子,輕柔地幫女性患者涂抹護膚品,“哪怕在ICU,也要干干凈凈、清清爽爽”。
讓“隔離”不隔斷情感
ICU的隔離容易讓患者產生孤獨感,而維護情感聯結,正是尊嚴感的重要支撐。醫護人員會主動幫患者播放家人錄制的語音:“爸,孫子今天會叫爺爺了”“等你好了,咱們一起包餃子”;把家屬帶來的照片貼在床頭,讓患者睜眼就能看到熟悉的笑臉;允許家屬穿隔離衣進入床旁,握一握患者的手,說幾句悄悄話。
給術后患者的“解渴小確幸”
在ICU,術后早期患者常因吞咽功能未恢復、需避免誤吸等原因不能直接飲水,這時,護士會提前根據患者情況“定制”噴霧:對咽喉敏感的老年患者,會用溫開水噴霧,避免冷水刺激;對喜歡甜味的患者,會在醫生指導下加入少量稀釋的蜂蜜水(需確認無過敏史),讓濕潤感帶著一絲熟悉的甜意;噴霧瓶的噴頭特意選了細膩柔和的款式,確保水霧均勻落在口腔黏膜上,不會因沖擊力引發嗆咳。這支小小的噴霧,裝的不僅是水或藥液,更是對患者感受的精準回應。它無法完全替代飲水的滿足,卻用最溫柔的方式告訴患者:你的想要被看見,你的不適被在意,即使在最脆弱的時刻,也有人把你的“小需求”放在心上。
ICU的暖心,從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的職業本能。它是護士凌晨給患者掖好被角的動作,是醫生用畫圖方式給家屬解釋病情的耐心,是整個團隊交班時那句“今天也要多關注患者的情緒”。在這片與生命賽跑的重癥空間里,這些微光般的暖心瞬間告訴我們:醫療的終極目標不僅是治愈疾病,更是讓每個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讓每個家庭都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盧 闖 趙艷庚 劉 旭 袁錦鈺)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