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暑熱未消,晝夜溫差逐漸增大。此時自然界燥氣主令,肺氣當旺,陽氣漸收,養生需順應自然變化。秋季養生重在“養收”,以下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方面總結立秋養生要點:
飲食調養
注意潤燥健脾
1.少辛多酸
中醫認為“秋主肺”,宜減辛增酸(如山楂、葡萄、石榴、檸檬等),減少蔥姜辛辣之品,以防肺火太盛。
可適當吃蜂蜜、百合、銀耳、蓮子等柔潤食物,緩解秋燥。
2.忌貪涼,重健脾
立秋后仍有“秋老虎”,但不可過度貪涼飲冷,避免傷脾胃。可吃南瓜、山藥、紅棗、小米等健脾食物。
體質虛寒者可適量吃羊肉、桂圓溫補,但不宜過早大補。
起居作息
注意早臥早起
1. 調整睡眠
順應“陽氣收斂”,早睡(不晚于23點)以養陰,早起(6-7點)以舒肺。
2. 防溫差著涼
晝夜溫差增大,注意腹部、關節保暖,避免空調直吹,尤其老人兒童需防感冒。
3. 適度“秋凍”
健康人群可緩慢添衣,適當耐寒鍛煉,增強抵抗力(體弱或慢性病者除外)。
運動養生
注意舒緩平和
1. 選擇溫和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避免大汗淋漓耗傷陽氣。
2. 晨練不宜過早,露水未干時避免濕邪入侵。
3. 多深呼吸、擴胸運動,幫助宣發肺氣。
情志調攝
注意收斂神氣
秋季對應“悲”的情緒,易引發憂郁。可通過靜坐、冥想、讀書等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過度思慮。
防病提醒
1.防秋燥:皮膚干燥、便秘者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如:梨、甘蔗、荸薺、蘋果、枇杷、石榴等水果,白蘿卜、蓮藕、山藥、冬瓜、白菜等蔬菜,杏仁、芝麻、核桃、花生等堅果類。同時,室內可用加濕器保持濕潤。
2. 防腹瀉:夏秋之交易發腸胃炎,避免生冷腐敗食物。
3. 防呼吸道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可艾灸肺俞穴,或戴口罩防涼風刺激。
立秋是過渡節氣,養生需“慢調理”,重在逐步適應秋氣,為冬季儲備能量。根據個人體質調整,避免盲目跟風進補或過度“秋凍”。(腦一科 郭甜甜)
專家簡介
郭甜甜,醫學碩士,主治中醫師,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現任河南省中西醫結合眩暈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分會委員,擅長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癥)、梅尼埃病、前庭性偏頭痛、前庭神經炎、前庭陣發癥、腦梗塞等眩暈及腦血管疾病,中醫藥調理頭痛、失眠、更年期綜合征等各種慢性疾病。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