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濤
《唐宮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熱了,陳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活”了,而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也更忙了。
“每天來河南博物院參觀的游客異常火爆,很多網友都在期待我們推出新的文創產品,我的手機幾乎天天被打爆。”3月1日,即將去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馬蕭林依然忙得如腳踩“風火輪”,“《唐宮夜宴》出圈,這是弘揚黃河文化、中原文化,展示河南厚重歷史文化的好機會。今年正好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我們一定要抓好機遇疊加期,讓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潮’起來,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傳播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再忙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河南文博界工作近30年的馬蕭林,一直深耕考古研究、文物保護事業,守護著文博人的初心。在他看來,博物館典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等社會職能的發揮,本身就是一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傳統文化轉化和發展,博物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把互聯網的新技術與博物院的老‘古董’充分結合起來,讓文物借助網絡傳播的力量跨越時空限制,更深入廣泛地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這樣才能真正讓傳統文化‘潮’起來。”馬蕭林說,河南博物院也一直在努力嘗試:積極打造融媒體平臺,推出的文物紀錄片《中原藏珍》受到熱捧;與央視《國家寶藏》欄目聯合推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展示沿黃九省區48家博物院的文物寶藏,詮釋黃河文化的物質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開發文創產品,跟40余家文創企業簽訂授權協議,研發700多款文創產品,尤其是以“失傳的寶物”為主題的考古類盲盒產品成為網紅爆款,供不應求……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物是馬蕭林連續3年在全國兩會上關注的內容。“去年全國兩會,我提交了《關于實施文物安全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的提案》,國家文物局在年底就印發了《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辦法(試行)》。同時,我還提出了加快建立古代人類骨骼標本庫的建議,如今建議也得到了回應。”馬蕭林說,前不久,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的“生物考古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共同開展對古代人類、動物、植物DNA的分析研究。今年,馬蕭林準備的一個提案是關于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員作用的建議。“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有70多萬處,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人跡罕至的地方,文物保護任務很重。”馬蕭林建議,各地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加強對文物保護員的管理和培訓,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提高文物保護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更好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編:高源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