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8月28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字出版博覽會、書香河南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現場,哈薩克文版《論語》的古樸裝幀與俄語版《山海經》的奇幻插圖相映成趣,展臺前不少觀眾駐足翻閱;展館內的顯示屏上,根據中國網文改編的外國版短劇正在熱映;《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榮耀》體驗區里,幾位外國游客戴著 VR 眼鏡,沉浸式感受3000多年前的商朝氣象。
這場以“數實相融 智贏未來”為主題的國家級盛會云集了超過600家企業參展,用多元場景勾勒出中國出版物 “走出去” 的生動圖景。從傳統文學到網絡文學,從紙質書籍到影視化網劇,中國文化正以多元形態跨越國界、走向世界。
圖為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字出版博覽會、書香河南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場外。
中國出版 “出海”,傳統文學與主題讀物始終是重要載體。“集團主要從教輔教材以及大眾圖書兩大板塊推進國際交流。”中南傳媒出版部主管文武向記者舉例,在教輔教材領域,援南蘇丹教育技術援助項目作為中國首個教育援助項目,為當地搭建起教育橋梁;所編寫的新漢語教程系列中文教材,正順應 “漢語熱” 浪潮滿足海外學習需求。而在大眾圖書領域,《中國古代外交史》阿拉伯文版本已走進中東地區,而馬來文版《簡明中國史讀本》版權已輸送至韓國、馬來西亞、美國以及西班牙等多個國家。
“國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我們針對性設計圖書,就是要讓‘中國故事’傳得更廣。” 文武說。
圖為湖南館內展示的外銷書籍。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加持,讓網絡文學成為中國文化 “出海” 的新勢力。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數字文娛出海勢頭不減,融合線下提升發展活力。據了解,2024年,《斗羅大陸》、《詭秘之主》、《慶余年》等共計10部網絡文學再次入藏大英圖書館。
“截至目前,集團累計輸出網絡文學品種已超 8000 個,覆蓋蘋果、亞馬遜等主流平臺及海外圖書館,輻射歐美、日韓等 52 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南派三叔等作家的懸疑、偵探類作品尤其受歡迎。”博庫數字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集團數字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明達告訴記者,這既源于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好奇,也契合他們的閱讀習慣。
圖為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情況相關介紹。
更值得關注的是,行業正涌現“網文向網劇延伸”的新趨勢。“網劇這一新興出版形態脫胎于網絡文學,過去網絡文學主要以紙質閱讀或數字閱讀為傳播載體,如今網劇則通過影視化形式突破了閱讀場景限制,不少劇本正是改編自優質網絡文學作品。”程明達介紹道。
而除了網劇領域的拓展,文學與游戲的深度融合更成為“數字+文化”出海的標桿案例。“我們集團與頭部游戲企業合作打造的3A大作《黑神話:悟空》,去年全球發行后迅速成為現象級作品。”程明達認為,這款游戲深度融合《西游記》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同時在內容創作上嚴格遵循原創性、精品化與本土化審核標準,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中文在線海外版短劇。
來自河南的出版力量,也正以技術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 “活” 力。在河南特色展區內的超大屏幕前圍坐著幾位孩子 —— 他們只需站立,就能通過動作捕捉 “變身” 成《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自己的抬手、跳躍等動作會實時同步到虛擬形象上,還能沉浸式進入虛擬森林參與 “打妖怪” 互動。“不僅如此,用手機掃描《西游記:中國神怪圖鑒》的封面,能看到孫悟空揮舞金箍棒的動態場景;掃描書中的神怪形象,哪吒化出三頭六臂、二郎神變身為老鷹的完整過程也會清晰呈現。” 該書作者、中州古籍出版社簽約作家劉浩向記者介紹,這本融合了XR 技術、動作識別技術與 AI 技術的書籍,不只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在解讀《西游記》故事的同時巧妙融入了百科知識,讓經典 IP 與現代科技實現了深度聯動。
據了解,劉浩的另一部作品《山海經》,早在兩年前就已亮相倫敦國際書展,引發海外關注。如今,《西游記:中國神怪圖鑒》與《山海經》均已推出英語、阿拉伯語、俄語等多語種版本,走向全球市場。“新技術就像一座橋梁,打破了不同文化間的傳播壁壘,讓海外受眾不用再依賴文字翻譯,就能更直觀、更生動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劉浩說。
《西游記:中國神怪圖鑒》介紹在電子屏幕上輪播。
中國出版物的全球吸引力,正持續獲得海外出版界的高度認可。作為與中國合作已久的“老朋友”,尼泊爾當代出版社社長凱蘭?高塔姆向記者介紹,其公司目前已攜手多家中國出版社,推出了涵蓋中國歷史、文學等領域的200余種圖書。“10年前,尼泊爾市場上的中國圖書還比較匱乏;如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教材銷量也節節攀升。”身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出版從業者,凱蘭?高塔姆真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正不斷提升,中國書籍已成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無獨有偶,多倫多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詹姆斯?韋爾登的團隊,也在積極推動中國內容走向北美及亞洲市場,他們不僅推廣中國建筑業教材、教育類內容,還著力傳播非遺技藝、傳統故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為適配不同地區需求,團隊將建筑業教材翻譯成泰語、老撾語等小語種,并融入數字化呈現形式,讓專業知識更易被當地讀者接受,相關出版物廣受好評。“中國過去30年創造的發展奇跡,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招牌’,海外民眾迫切想了解中國發展背后的經驗。”詹姆斯?韋爾登表示。
圖為多倫多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詹姆斯?韋爾登。
韋爾登坦言,盡管中國出版物的海外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在全球化浪潮下,關注中國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大,書籍銷量也穩步增長,“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人愿意聆聽中國故事、讀懂中國文化”。
從紙質書籍到數字內容,從傳統文學到跨界衍生,在 “數實相融” 的浪潮中,中國出版物正以更豐富的形態、更創新的方式跨越國界。隨著技術持續賦能、合作不斷深化,書香將飄向更多角落,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周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