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林常艷董豪杰
2018年,鄉村振興開局之年,河南立足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大省實際,狠抓落實,強力推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更加健全,重點任務進展順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開局良好,腳步鏗鏘。
農業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秋收時節,羅山縣華實園家庭農場的花生田里,花生長勢喜人。相對貧瘠的崗坡地,卻種出了高產優質的花生,合作社負責人陳光明從前來測產的專家那里得知,今年合作社的600畝花生,平均畝產達418公斤。優質高油的花生品種深受市場青睞,收入頗豐。
從要產量到要質量,采用優質品種,使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圍繞“優”字做文章,與我省眾多農民一樣,陳光明從優質農產品生產中得到更高的收益,這正是我省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振興農村產業的一個縮影。
今年,我省進一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截至目前,累計建成高標準糧田6042萬畝,糧食產能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
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深入推進“四優四化”,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今年夏收,優質小麥收獲面積達到840萬畝,秋播計劃發展40個試點縣,面積增加到1200萬畝;發展優質花生面積發展到2200萬畝,全省花生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的縣達14個;2018年上半年,新增優質肉牛12萬頭,新增優質生鮮乳9.1萬噸;優質林果今年上半年新發展33萬畝左右,累計面積達到1292萬畝。
激發農業農村活力
從去年9月開始,有序推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新縣鄉村煥發無窮生機和活力。“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和清產核資兩項基礎工作做細做實,接著推動‘三權分置’,逐步實現經營權(使用權)流轉、交易和抵押擔保,形成‘村組建股、資產入股、產業設股、農民持股’的股份合作機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按照這個思路,從先行先試到全面推開,深化改革,為新縣農業農村發展不斷注入“活水”。
新縣樸店村黨支部書記胡傳亮介紹,村里在建的茶油加工廠及建筑公司都屬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種蟠桃、獼猴桃、桑樹的專業合作社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屬的經濟實體,它們今年為村集體帶來的收益預計在80萬元左右。
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從而激發農村活力。全省各地把深化改革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源,聚焦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目前,全省5543個行政村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農村土地流轉3868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6%,托管面積2500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3%。農地農房“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全省11個試點縣累計發放貸款金額16.7億元。推廣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盧氏縣金融扶貧模式經驗,抓好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我省全面建立金融服務、信用評價、風險防控、產業支撐“四大”體系,加強信貸規范管理,擴大資金使用規模。
鄉村生活變得更美好
從臭氣熏天的旱廁到干凈整潔的水沖式廁所,永城市肖樓村村民肖紅專高興不已,“泥土路不見蹤影,連廁所都這么干凈,俺村越來越漂亮了”。
廁所雖小,卻連著大民生,關系大文明。永城市2015年啟動的“廁所革命”,逐步從景區、城區擴展到農村,探索總結出了“永城實踐”。縱觀全省,54.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集中處理,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7.11%,今年底達到60%以上。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我省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仗”來打。全省已建設8440座污水處理廠,村莊污水實現集中處理。目前,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7.1%,今年底達到60%以上,到2020年達到85%以上。
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同時,鄉村治理持續加強,鄉村文明持續提升,農村陋習治理進展順利。各地開展的好媳婦、好婆婆評選,使孝老愛幼蔚然成風,大批“河南好人”的出現,讓“老家河南”在全國各地成為一個溫暖的名詞。大批成功人士為家鄉公益事業捐資出力,無數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帶頭義務清潔環境,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點亮鄉村舞臺……在遼闊的中原大地,鄉村變得更潔凈、更美麗、更宜居,鄉村生活變得更富有吸引力、更美好!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今年,我省確定了20個鄉村振興示范縣(市)、162個示范鄉(鎮),以點帶面推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今年全省支持鄉村振興財政資金總規模1299.4億元,利用金融資金806.23億元。
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00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440億元。
截至7月底,全省扶貧小額信貸歷年貸款量達到426.03億元,居全國第3位;今年新增貸款141.26億元,居全國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