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田宜龍本報通訊員李艷王雪娜
“國慶節那幾天,俺忙得腳朝天。這里環境好、空氣好、交通便利,逢上周末假期就客滿。”10月10日,在欒川縣獅子廟鎮王府溝村的一家農家樂賓館,剛剛忙完“十一”長假、收獲滿滿的村民楚建峰,心里樂開了花。
“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咱這綠水青山可真金貴。”楚建峰說,過去他常年外出在礦上打工,一家人跟著擔心。
欒川縣位于伏牛山腹地,蘊含著50多種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鉬鉛鋅銅重要礦產地,也是被稱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中國鉬都”。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瘋狂的亂采濫挖雖然讓一部分欒川人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可小礦廠、小選廠的混亂無序發展,讓清澈的河流渾濁不堪,礦山周圍空氣重度污染,生態環境面目全非……隨之而來的還有礦區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
“青山一片一片地禿完,一下雨,水和著泥轟隆隆地往下掉,嚇死人。”住在山腳下的冷水鎮村民回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6年以來,欒川縣摒棄“吃山靠開礦”的思想,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持續推進縣域經濟的綠色轉型和全域旅游發展,促進生態效益充分增值的同時,讓更多山區群眾享受生態紅利。
關停眾多規模小、資源利用率低、環保工藝落后的礦企,同時通過申報治理項目,多舉措進行廢棄礦山修復,使一大批礦山開采場、尾礦庫生態植被得到恢復。昔日礦渣遍地的荒山,如今重新披上“綠衣”,大氣、水質有了明顯改善。連續多年,地表水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超過9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320天以上。
生態倒逼下的工礦業轉型不僅解決了環境問題,更推動了欒川另一個支柱產業——旅游業的迅速興起。
一大批工礦業企業家轉投生態旅游產業,大量民間資本注入生態旅游產業,催生了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由工礦業成功轉型的老君山、重渡溝、抱犢寨等旅游景區已成為生態旅游業的中流砥柱。
欒川去年首創的“自駕游欒川·高速我買單”活動,通過“旅游+交通+扶貧”新模式,帶動了全域生態游發展。去年暑期20天,全縣就接待游客11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57億元。今年該縣善用天賜“涼”機,發展避暑旅游,激活了“涼”資源,火了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57.46萬人次,同比增長21.44%。
依靠突出的生態優勢,欒川縣點“綠”成“金”,已發展AAAA級以上旅游景區8個,旅游鄉村35個,12566名貧困群眾通過旅游穩定脫貧,“旅游能致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欒川縣委書記董炳麓介紹說,前不久,欒川縣委全會再次對發展戰略做出調整,將“生態立縣”放在了優先實施的首要戰略地位,并出臺了最高規格的管理體制、最完善的監管體系和最嚴格的懲治措施,讓伊水欒山成為山區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③9
記者手記
欒川縣既是一個礦山資源大縣,也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縣。但能實現從“吃山靠開礦”到“吃山靠旅游”的嬗變,靠的是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化為務實行動。
既要“綠”,又要“富”,更要“美”,欒川縣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立足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讓綠水青山常在,人民幸福感、獲得感長存,老百姓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