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鄉村不在偏遠,有特色則可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
挖掘鄉村特色元素,激活鄉村內生動力。越來越多的鄉村企業家選擇到鄉村去“創業”,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不僅帶動了當地鄉村經濟的發展,更給城鎮化大趨勢下的“空心”鄉村注入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振興活力。
如此多的“先鋒”農民企業家,因何會選擇在鄉村的廣闊天地上施展拳腳?又是如何一步步肩負起鄉村振興的大任?走在了新時代鄉村創業的前列?即日起,映象網推出獨家大型聯動專欄:《鄉村里的出彩河南》,聚焦河南18地市一線鄉村企業家,講述河南鄉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奮斗故事,為新時代擊鼓,為繼來者傳花。
映象網信陽訊(記者 吳彥飛)
“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曾經,信陽息縣憑借水稻+小麥的傳統農業種植結構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米面之外的優勢農作物也開始嶄露頭角,紅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因為它,這片廣袤的豫南大地成就出了一位擁有8個紅薯種植扶貧基地的“紅薯大王”趙豪。
趙豪是土生土長的息縣人,他以豫南爺們不怕吃苦的前沖奮斗精神,自己在息縣打造出了一個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企業。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為鄉親們搭建一個可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鄉村致富舞臺。
采訪中,已是河南豫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趙豪說:“是息縣養育了我,讓家鄉變得更好也是我的一份責任。我想呼吁更多在外的息縣兒女回家鄉發展,家鄉的振興,離不開我們一起的努力。”
“成功不忘故鄉,富裕不忘鄉親。”在趙豪身上,充分體現了新一代青年民營企業家對故鄉深厚的感情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心。
豫道食品公司定位于紅薯產業鏈創新企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不僅改變了當地的農業種植結構,而且還帶動了當地農民走上致富之道。
為帶動家鄉人脫貧致富,2017年5月,豫道農業通過扶貧貸款,與息縣東岳鎮、彭店鄉等4個鄉鎮970多戶貧困戶簽署了扶貧貸款協議,每季度給貧困戶分紅1000元利潤。同時,豫道農業在鄉鎮請當地村民來管理,豫道農業進行回收,把更多的利潤讓給了村民。
目前,帶動全縣多個鄉鎮發展紅薯種植5萬畝。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他們通過發展紅薯產業,實現了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良性發展,有效助力扶貧。
趙豪在對家鄉紅薯進行深加工的同時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他多次當選“情系孤兒愛心人物”、“捐資助學愛心人物”。為貧困戶提供技能培訓,為息縣臨河鄉,東岳鎮、彭店鄉、白土店鄉、路口鎮困難鄉親送去粉絲,為路口鄉扶貧捐款、為彭店鄉助學捐款、為息縣金秋助學捐款、為敬老院孤寡老人捐贈換季衣服。
雖已成為當地知名的企業家,趙豪憑著對土地的滿腔熱愛,仍舊堅守在田間地頭默默耕耘、發展。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已經在全縣投資1700萬元建設4個淀粉初加工工廠,8個紅薯種植扶貧基地,5個專業合作社,1個紅薯育苗基地,帶動息縣紅薯種植合同面積將超過20萬畝,輻射息縣6個鄉鎮3萬余人,直接經濟效益達12億元,趙豪成了豫南大地名副其實的“紅薯大王”。
喜歡上一個行業不難,但如趙豪這樣始終鐘情于這片土地、依托家鄉農業帶動鄉親們致富才更顯難得。在趙豪身上,體現了一個農民兒子深深的農業情懷,一個企業家的執著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