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
□河南日報記者張冬云
連綿的太行山刀砍斧劈,如高墻,屹立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邊上。習慣上,人們把太行山分為北太行、南太行和西太行。北太行位于河北,西太行位于山西,南太行主要位于河南安陽、新鄉、焦作境內。北太行和西太行嚴重缺水,只有南太行,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它是八百里太行開發最早、人煙最稠密地區之一,被稱為太行山中最美的一段。
南太行高顏值的原因,是其有珍貴充足的水源。被南太行橫穿而過的林州,還有“人工天河”紅旗渠。
好水滋潤南太行,帶來繁盛的人間煙火。林州境內,散落著多個古村落,任村鎮的任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2013年,任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初春,碧空如洗,楊柳梢頭初萌新綠。站在任村西券門樓上,環顧四周,整個村落的東、西、北均為高低起伏的山巒,南面開闊,任村處于藏風聚氣的山中小盆地。它的西北方向14公里,就是紅旗渠。整個村落都被這條“人工天河”滋養著。
它的樣貌,令人想起衛輝獅豹頭鄉小店河村,兩者同為“中國傳統村落”,同處山間小盆地,同樣保留著大片明清古民居,有著同樣古樸的人文氣息。
河南《文物建筑》刊文稱:“在古代,豫西北和晉東南同屬于南太行文化圈,也是華夏文明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其建筑文化面貌自成體系,富有特色。”
古人講究地善則苗茂,宅吉即人榮。任村和小店河村古民居選址,均體現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都符合“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的要求。任村古民居,有歷史、人文、藝術、建筑構造等多重價值。它的位置序列布置,遵循“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理念,秩序井然。它的古建體量大小、裝飾等級區分等,彰顯著封建宗法倫理觀念。它的牌匾文字、墀頭上的福祿吉祥等字樣,都體現著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任村古民居,院內多種石榴樹、柿子樹等,前者寓意多子多福,后者象征柿(事)柿(事)如意。小細節蘊含大情懷。
任村古民居,還典藏著紅色故事。古村落曾是八路軍在太行山根據地的商貿重鎮,設有八路軍總部豫北辦事處、德興貿易貨棧等,還有中共林北縣委舊址、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等。
◎馬狀布局
“任村整個村落布局,據老輩子傳說,像一匹馬形狀。翰林府、進士第象征著馬身,東大街、西大街象征著馬腿,西券門和昊天觀象征著馬頭。供全村人飲水的北大池、三溝池,象征著馬的倆眼睛。”村中老人彭德兵說。
任村因此有“雞鳴聞三省(地處冀晉豫三省交界處),馬嘶震八方”的美譽。鄭州大學鄭東軍教授等人來此調查時,還把任村繪制成惟妙惟肖的駿馬圖形。
在村子里轉悠,發現老民居家家門前都有上馬石,臨街墻上嵌著石制拴馬樁,村里還有馬石臺、跑馬地等地名,村中石牌樓,老百姓叫它“馬鞍子”。專家認為,任村以馬形布局,可能與商人“馬上得福”“馬上發財”“馬上封侯”的期盼寓意有關。
任村村名來歷,說法多種。
據《任村志》記載,村子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有任氏兄弟從河北邯鄲遷至此地落戶,故名任村。還有一種說法是任村應為“仁村”。任村昊天觀內存有一通清代《重修昊天觀碑記》,碑記中寫作“仁村”。民國《重修林縣志》后記中,“仁村”之名出現了三次。“仁村”流傳至后世,訛傳為任村。
任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它一直交通便利,商賈云集。到了明清時期,任村商業十分繁盛,太行山山貨賣到平原上,平原產出的棉布、煙糖也要銷往太行山里。古代運輸全靠肩挑驢馱,每日行程不過百里,來往客商均需在任村打尖住宿,此地成了商品集散地。
行走于任村,一大感受是廟多。它作為一個完整的鄉村聚落,除了古老的進士街、成片的古民居外,還有多座佛教道教建筑,這些建筑維系著鄉村的精神世界,是傳統鄉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任村村北有昊天觀,它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采訪之時,正值其全面維修。昊天觀別稱北廟,它是道教宮觀,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昊天觀南北長45米,東西寬38米,面積1350平方米。為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戲樓(下為山門)、拜殿、玉皇殿,東西兩側分別有龍母殿、五龍殿等,總計有房40余間。
“昊天觀是林州境內一處較完整的元至清代古建筑群,承襲了元代地方建筑的風格,院中碑刻文辭華美,書法雋永,反映了任村鎮燦爛的古代文化。”《林州田野文物精華》一書記載。
任村西北不到一公里處,還有大般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其現存建筑,是1993年在原址重建。三進院落,殿宇雄偉,古風猶存,是典型的佛教廟宇。任村村中南券附近,還建有多座小廟。任村眾多村廟,承接了鄉村社會的功利訴求,是村民祈求保佑、寄托心愿的場所。
◎古街滄桑
數百年來,任村人文薈萃,魏、張兩家,都出過進士和高官。魏、張兩家,在一條500米左右的明清古街上,建有大片宅院。這條街,叫任村西街,俗稱進士街。
古街古民居,令人驚嘆。鄭東軍教授撰文稱“在河南地區仍保存有如此成規模、高質量的古民居群和堡寨式聚落,實在不多”。
進士街青石鋪路,建筑土、磚、石、木并舉。古街自東到西,依次是進士第(因魏家武進士魏五魁得名)、翰林府(因張家文進士、翰林院編修張家駿得名,又名張鴻逵莊園)和西券門樓組成。古民居大多建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兩家進士宅院,東西為鄰,世代相依。
進士第,共有九個套院和九個獨院。它的建筑緊湊、整齊,注重裝飾,木雕舉目皆是。它的主院是屋宇式金柱大門,與倒座相連,二門把宅院分成兩部分,內院由東西廂房及明三暗五帶廊檐的客廳組成。巷子深處,還建有魏氏祠堂。
進士第始創者魏五魁,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武進士,他留心兵書、陣法,愛讀《春秋》《通鑒》。他四次隨同皇帝鑾輿外出,晝馳夜警,恪盡職守。44歲時,魏五魁病逝。林州相關文史資料記載,魏五魁多次受到嘉慶嘉獎,林州市還保存了嘉慶頒發給他的多道圣旨。
自東向西走到進士街中段,就是張家翰林府了。
翰林府建筑群南北長153米,東西寬90余米,占地20余畝,共有6個套院、38個單院,共359間房屋。以院落自成體系,每套的主建筑包括前客廳、后樓院、后花園,再配以數目不等的偏院跨院。
翰林府始創者是張丞實(原名張鴻逵)及其子侄。張丞實是清朝道光年間五品官員,他“耿直廉介,處世不肯茍同”。
來到張丞實居住的主院落,一米高臺基上,是坐北面南明三暗五大客廳,進深二間,金磚墁地,12扇格扇門,彩畫插屏位于明間正中。院東西兩面各是三間附有穿山鹿頂耳房、抄手游廊的廂房。
過彩畫插屏,轉入后邊樓院,院中堂屋樓,是張丞實寢室,內隔斷門上方雕刻“不欺室”三個字,也充分體現了他的人格追求。
張丞實寢室大模樣未改,但老屋光線幽暗,空間逼仄,現代人住起來不會太舒服。
52歲的張家后人張廣紅現居于此,他說:“相傳皇上讓張丞實收稅,他總是交得比別人多。皇帝來家里看他,看到家里很簡陋,很感動,就賜錢讓他蓋房。”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丞實的曾孫張家駿考中文進士,后歷任翰林院編修等職,民間把張家宅第改稱翰林府。
張家駿善行草,相傳其雙手會寫梅花篆字,他的書法,清末在京津名震一時。
行走在翰林府中,院套院,院連院,初來者會覺得像迷宮一般。
從翰林府再向西走,就是位于進士街西段村頭的西券門樓了。它始建于明,是石砌城門式建筑,相當于西寨門。券門深10米,券洞高寬相等,均為3米左右,延續了山西拱券的常規做法,門上刻有獸面浮雕,券內鐫刻二龍戲珠,券樓上,也有龍形石雕。任村還有南券,它位于大街南口與南大街交會處,同樣始建于明。南券為大塊青石筑成,券孔南北兩頭均置券額,券額正中雕有蛟龍,稍下方還雕有云龍。
“小村落的龍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等級裝飾。據稱與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神宗長女榮昌公主下嫁楊耳莊(任村附近一古村)駙馬都尉楊春元有關。”同濟大學研究生薛巖撰文稱。
穿過西券南券幽深的門洞,深深的鄉愁油然而生。
◎紅色底蘊
任村,村中有多處紅色遺跡,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進士第主宅,曾是中共林北縣委舊址。翰林府,曾是中共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1940年2月,中共太南地委決定將林縣以姚村為界,劃分為林縣、林北縣。林北縣委就設在進士第主宅,現在是魏家后人魏建平的居所。
林北縣委領導全縣人民配合八路軍129師取得了磁(磁縣)武(武安縣)涉(涉縣)林(林縣)反頑戰役的勝利。當時,按照“三三制”原則改造和建立農村政權組織,全縣72個村進行了村選,建立了新的農民政權。開展了屯糧工作和反貪污、反惡霸斗爭,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發展,擴大了我黨地方武裝,支援了百團大戰。
“1942年到1943年,林北縣遭遇自然災害,縣委縣政府減免公糧,借糧賑災。還開展整風運動,純潔黨組織。配合八路軍正規部隊解放林縣全境。還抽調干部南下豫西,支援未解放區。”《紅色印記》一書記載。1944年10月,縣委機關遷走。此地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
古村落中,還有兩處重要的紅色遺跡,一是八路軍總部豫北辦事處舊址,一是德興貿易貨棧舊址。
順著一條小胡同走到盡頭,是個只剩門洞的大門。自大門往北行,又是一條小胡同,胡同盡頭是二進門,小小的門樓窄窄的雙扇木門后,就是豫北辦事處舊址。東跨院北屋,據記載陳毅曾居住過。東跨院西屋,據記載劉少奇曾住過。
林州市地處三省交界處,1938年,它就成為八路軍開辟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中共北方局決定,在此成立了八路軍總部豫北辦事處。
據《紅色印記》記載,辦事處的主要任務是擔任前總情報處的交通聯絡任務,開辟豫北一帶敵偽占區的統一戰線工作,開辟通往晉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線,護送來往干部,轉運軍用物資等。
“豫北辦事處,建立了以任村為中樞,西通遼縣(左權縣)麻田,東達內黃井店的北路、中路、南路三條地下交通線。從1941年到1945年,護送黨政軍干部5000余人次通過,來往于各根據地之間。”《走遍林州》一書記載。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我抗日軍民與日、偽、頑展開了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任村德興貿易貨棧,就是共產黨在任村開辦的一家較大規模的貨棧。
1940年5月,山西省第五專署派趙有德(共產黨員)來任村開辦德興貿易貨棧,貨棧有五十幾口人,占了村里的幾處大院,規模很大。自1940年到1945年,德興貿易貨棧組織山貨出口,搞活流通,平抑物價,采購解放區急需的藥品、食鹽、布匹等軍需物資,成為支撐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一條重要經濟動脈,為邊區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945年,德興貿易貨棧遷走。
據《紅色印記》記載,德興貿易貨棧還在安陽設立分棧,在林北、安陽、平順、壺關等地設立山貨行,在涉縣、左權縣設有商店,在接近敵占區的邊沿地帶建立了流動商業網點。還派人在淪陷區建立商業機構,開辟新的貿易路線。
除德興貿易貨棧外,任村還有八路軍129師經營的“宏昌盛”貨棧,豫北辦事處經營的新華飯館、同仁商店等。
“據1942年4月調查,當時公私商店共計147家,這些商店和貨棧,多集中經營山貨,向日占區和國民黨區輸出,換回了大量根據地急需的藥品、食鹽等,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走遍林州》一書記載。
任村的商業活動,呈現出繁盛局面。曾在任村參加革命活動的一些老干部,在回憶錄中給任村冠以“小北京”“小上海”“小天津”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