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之甜
8月15日上午,艷陽高照,魏鳳梅走進地里,查看一株株比她還高的玉米。“前幾天雖然一直下雨,玉米已在灌漿,影響不大。”魏鳳梅對記者說,最近接到不少老鄉電話,都是咨詢玉米問題。
正說著,又來一通電話:“魏老師,俺收的玉米為啥是‘花臉’?”問清楚情況后,她在電話里向對方解惑。像這樣的咨詢電話,她每天要接聽幾十個。
魏鳳梅,今年56歲,是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從事農技服務30多年。該中心還有42名和她一樣常年“泡”在地里的農技人員,這支隊伍被稱為滑縣的農技“智囊團”。從2005年起,滑縣開始在21個鄉鎮推行農業科技入戶。全體技術員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為農戶做技術示范和指導,有時候每人一天能跑三四個村。
幾十年田間地頭來回跑的魏鳳梅,說話干脆,行動利落,農業技術在縣里數一數二。今年春天氣候波動較大,導致老廟鄉大章村個別農戶的麥苗葉片出現“干尖”。農民急吼吼打電話把魏鳳梅喊去,讓她實地檢查指導后才放心。小麥成熟,她收到農戶發來的喜訊:“今年我打了1400斤,別家的才打1100斤,鄰居都夸我的麥子長得飽。”
“原來由于條件有限,俺下鄉只能坐公交車、搭乘摩托車或拖拉機。下了車,離田里還有七八里地。”該中心經濟作物站站長尚鴻雁回憶,那時下鄉一天補貼是2.4元,后來補貼提高到15元。年復一年,這些農技員臉上都曬得黑紅,腳上滿是磨出來的泡。
精湛的技術在這苦中“煉”成。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們跑遍全縣每寸土地;為確保農民掌握新技術,他們挨家挨戶宣傳培訓;組織各村年輕能干的人作為示范戶、聯絡員,集中進行新品種、新技術宣傳推廣,培養出一大批種糧大戶和科技能人。
多年來,他們建立高產攻關田、噸半糧田示范區和高產高效示范方,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步伐;每逢緊要農時季節或者有自然災害,他們輪流在廣播和電視里為大家直播農業防治知識;2012年,農作物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系統在示范基地投入使用,農技員坐在電腦前就可以隨時掌握農作物的生長動態及生長環境;去年,他們又在全縣推廣“農管家”平臺,讓農民足不出戶享受農技專家的服務。
農技員被稱為“農業醫生”,越老越吃香。這43名技術員,平均年齡在50歲,都是科班畢業的大學生。在滑縣人眼里,他們像“寶貝疙瘩”一樣。“大專家講的東西太‘理論’,他們講的東西接地氣,對老百姓最實用。”
“莊稼就是老百姓的心頭肉,有啥問題,頂風冒雨都要給人家看看!我從2004年用上手機,到現在15年了,號碼從沒換過。”魏鳳梅咧嘴一笑,“滑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但也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境。希望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從我們手中接過接力棒,當好老百姓的‘田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