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庫開閘放水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李若凡 成利軍
滔滔黃河,巍巍群山;水天一色,滿山掛翠;九曲十折,峽深谷幽……大自然似乎格外偏愛濟源,將黃河的幾多精華留在了這里。
濟源境內有大小河流200余條,皆匯入黃河,這里還毗鄰舉世聞名的小浪底水庫。濟源的山山水水和黃河生態息息相關。
濟源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守護母親河,染綠荒山、治污還清,讓黃河的顏值更美麗,肌體更健康。
坡地變梯田讓黃河少“吞”些泥沙
“以前,這兒都是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一下大雨,都成了黃泥水,最后都流到黃河里去了。”9月14日,面對布滿梯田的山坡,濟源下冶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保憲回憶著過去的情景。
這片山坡屬于下冶鎮坡池村,它的面貌因為坡改梯工程而改變。
濟源山區丘陵面積大,因過度開發、放牧、砍伐,這樣的荒山荒坡很多。據上世紀60年代初的統計,當時濟源水土流失面積達151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的78.4%,占山丘區面積的94%。
面對水土流失的情況,濟源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行動,修建水庫和溝渠,進行坡改梯、沿黃小流域治理等。
咋能讓水土不再流失,讓農民收益增加?濟源大力推進坡改梯,即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政府動員農民在荒山坡、青石板上鑿石圍堰、運土回填,將坡地改為梯田,坡池村的2000畝荒地從此變了樣。
經過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濟源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陡坡開荒被全面禁止,90%的坡耕地得到治理。
污水變清水讓黃河多納些清流
濟源境內幾乎所有的河流都匯入黃河。為黃河母親輸送“干凈的血液”,濟源人義不容辭。
近幾年來,濟源全域推進平原區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僅初步改變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狀況,增強了農民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也使境內河流由黑臭變得清澈。
承留鎮花石村是濟源有名的“網紅村”,位于南山省級森林公園入口處,距市區約10公里。以前,花石村是個“靠天收”的半山嶺村。近幾年,該村發展鄉村旅游,村容村貌有了大變化。
青磚藍瓦、木梁木窗、假山水池……“第一次來花石村,發現這里不僅民居設計有特點,而且村內公共衛生間都是水沖式,還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廠,一點不像記憶中的農村。”游客程先生說。
“我們村是按照秦漢風格重新修繕的,通了天然氣、自來水。”該村監委會主任周群說,“以前,村里廁所、廚房的污水直接排進商水河,垃圾也是找個地方就倒了。現在,我們的廁所都進行了改造,村里建了污水處理終端。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洗衣服。”
濟源環境保護局水環境管理科的李繼明介紹,全域525個村(居)治理模式分為兩大類:平原區域、丘陵區域鎮區主要實施生活污水和戶廁一體化改造,污水收集后接入市政管網或自建終端處理;山區居民分散村主要實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
濟源的蟒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商水河流入蟒河。像花石村一樣,商水河畔的村莊都在治理污水,商水河正日漸清澈。“網紅村”也正實現由“外在美”到“內在美”的嬗變……
但農村污水治理還面臨諸多問題,如白色污染、建筑垃圾淤塞河道破壞環境等。此外,工業污水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也任重道遠。
濟源將這些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計劃,全力打響碧水保衛戰。按照計劃,2019年,濟源平原區域村(居)將實現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將達100%;2020年年底,城市建成區將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荒地變林海幫黃河涵養一個“水庫”
水與樹,緊密相連。在濟源,黃河與林海,書寫著生態新篇章。
濟源山區、丘陵區面積占其總面積的88%。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濟源條件相對較好的荒山已經基本完成了造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剩余20多萬畝荒山困難造林地亟待綠化。
9月14日早上8點,濟源南山林場職工李紅運從林場場部出發,沿著崎嶇的山路,一個山坡一個山坡地抽查魚鱗坑內樹苗的生長情況。在困難地造林的15年里,他和林場的同事們一起用魚鱗坑成功造林6萬多畝,他們的造林技術成為河南省地方標準。
濟源的困難造林地多處于太行山南麓與王屋山(中條山脈)交會地帶,山勢陡峭,土層淺薄,巖石裸露,植被蓋度小,水土流失嚴重,傳統的挖小坑、栽小苗、靠天活的造林方式,不能適應需要。
濟源林業局造林綠化科副科長李偉波告訴記者,林業部門經過反復試驗,創造了壘砌魚鱗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劑、栽植優質壯苗、上下覆蓋薄膜的“五步造林法”,將造林成活率從20%提高到90%以上。
從2008年開始,濟源先后打造出濟邵高速、石寺路、陽下路、黃孤線、克留路沿線以及孔山、玉陽山、南山、黃河三峽、東陽河等困難地造林精品工程10萬余畝,造林成活率90%以上。
困難地造林讓荒山變青山,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目前,濟源的森林覆蓋率達45.06%,居全省第二位。近70萬畝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養水源5000萬立方米,減少水土流失80萬立方米,有力地保護了小浪底水庫的生態安全,黃河主河道濟源段的水質常年定性評價均為“優”。
守護母親河,任重道遠。濟源全面打響碧水保衛戰,重點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域清潔河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4個標志性戰役。同時,濟源還深入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從根本上為黃河筑牢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