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濮陽段兩岸植被青翠,“綠色長廊”正不斷延伸。本報記者聶冬晗攝
□本報記者李運海本報通訊員翟道峰
秋風送爽,記者沿著濮陽境內的黃河大堤駕車東行,兩側樹木蔥郁,綠草青青,成群的牛羊或在吃草,或在休息,一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翻閱歷史,濮陽曾經遠離黃河700多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向北,經濮陽境內進山東流入渤海。從此,濮陽又與黃河緊緊聯系在一起。濮陽人民譜寫了一個個改天換地的黃河故事。
雄安清水黃河來
9月25日,濮陽縣海通鄉甘稱灣村。
這里是占地2600多畝的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沉沙池。滾滾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正源源不斷地流入沉沙池,沉淀后的清水則奔向千里之外的雄安新區,緩解白洋淀的干渴。
千年大計,生態優先。前些年,“華北明珠”白洋淀水面持續下降,部分湖泊缺水嚴重。
從哪里引水為白洋淀“解渴”?經多方考察論證,2015年,引黃入冀補淀工程通過國家發改委批復后,于當年10月正式開工。濮陽市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相朝說:“為了這一工程早日竣工,濮陽以9150畝永久征地、4824畝臨時用地支持工程建設,229戶村民舉家搬遷。”該工程自2017年11月試通水之后,濮陽市已經向河北送水超過5億立方米。
為確保引黃入冀干渠良好的生態環境,濮陽市在域內84公里干渠兩岸分別建設100米至300米寬的生態林帶。濮陽縣林業局局長徐偉說,這些生態林帶使用國家開發銀行的低息貸款興建,土地是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流轉的。既要保證能夠按時償還貸款和支付土地流轉費,又要呵護一渠清水到雄安,林業部門責任重大。
送走了清水,但每年200多萬立方米的泥沙卻留在了濮陽。濮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研員穆偉說,濮陽市正在組織科研人員進行攻關,科學處理泥沙,確保不出現生態問題。
脫貧攻堅的“黃河故事”
濮陽市在黃河灘區共有居民33萬多人,他們與黃河為鄰。
因為黃河河道滾動,上世紀40年代末,范縣辛莊鎮蘇莊村與河南分離,成為黃河南岸山東省境內的一個“飛地”小村莊。57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史機海說:“因為黃河的阻隔,蘇莊村村民生活非常不便,村民在河南上的醫保,在山東看病報銷不了。”范縣一方面幫助村民解決水、電、醫保等問題,另一方面規劃建設了新小區,將蘇莊村整體搬遷到黃河北岸。
劉訓江今年75歲,曾擔任范縣辛莊鎮毛樓村黨支部書記20年。他說:“要想長期與黃河為鄰,就得保護好黃河的生態環境,靠生態生存,靠生態致富。”
毛樓村是個落河村,1962年河道滾動,村莊大部分落入黃河中,耕地被一分為二在黃河兩岸,在東岸山東境內有1000多畝地。每到種收季節,村民需要坐船橫渡黃河,生產、生活艱難。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在范縣當縣令,毛樓村曾建有鄭板橋生祠。依托這一古跡,范縣在這里興建了鄭板橋紀念館,建了黃河生態旅游區。每逢節假日,每天來毛樓村的游客達上萬人次。毛樓村因生態游脫貧致富。
臺前縣夾河鄉姜莊村也是因為河道滾動塌陷于河,村民陸續搬遷,老村大量夯土房子閑置,成為當地保存完好的黃河古村落。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謀劃建設姜莊黃河古村落民宿小鎮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展現原生態黃河風景和古村落,還吸納了30多名貧困群眾在此打工。
為徹底改變黃河灘區貧困面貌,我省實施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將部分灘區居民遷到黃河大堤外。如今,濮陽市已經完成了2.9萬人的搬遷任務。
濕地激活河南東北角
沿黃河大堤過臺前縣吳壩鎮張莊入黃閘繼續東行,記者看到大堤旁立一塊巨石,上面刻著“河南東北角”5個紅色大字。
站在這里北望,只見水面開闊,水中的沙洲上棲息著許多白鷺。同行的吳壩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王振說,這里是金堤河入黃口的河面,如今建成了臺前金水國家濕地公園。這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鳥也越來越多。
1999年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2億多元,對金堤河進行全面治理。這次治理也得到了山東省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過治理,金堤河的防洪能力提高了,山東省莘縣和冠縣的引黃灌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2018年,臺前縣投資興建的金堤河大橋順利通車,進一步拉近了臺前縣與山東省聊城市等地之間的距離,金堤河成了友誼河。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說,臺前縣將加大對黃河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力度,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黃河的生態保護必將掀開新的一頁,演繹出更多、更精彩的“黃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