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70年來,在這片有著8000年底蘊的黃土地上,億萬中原兒女團結一致、敢闖敢拼,推動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開放的河南越來越“中”!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網河南頻道聯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策劃推出《壯麗70年·河南創造的70個第一》融媒體系列報道,對河南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國內或省內多個“第一”進行集中采訪。
人民網鄭州10月5日電(慎志遠 徐馳 肖懿木)小小一個軸承,看似普通,卻是機械不可或缺的“關節”。軸承廠,也正是新中國布局的第一批工業企業。
時光回溯七十年,新中國百廢待興。為了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國家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實施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一五計劃”。作為機械工業的核心基礎件,軸承赫然在列。
1954年,新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現代化軸承制造企業在河南洛陽開建。此后的歲月,洛陽軸承廠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創造了我國軸承行業多個第一。數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中國軸”代言。
對于洛軸人,1982年9月27日,是一個永遠銘記的日子。洛軸研制的B3—706、B3—707精密座標鏜床軸承,榮獲國家金質獎。這是軸承行業至今唯一一塊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這套被譽為價值等同黃金的軸承背后有一段讓國人驕傲的故事。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正在投入力量研制一種精密光學座標鏜床。主軸是這種機床的關鍵部件,與其配套的軸承尺寸精度要求更高,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不能超過千分之二毫米,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軸承的溫升不能超過15℃。
這種高精度的軸承,當時只有西方少數國家能夠制造。一家外國公司向我國漫天抬價,提出用同樣重量的黃金或者6噸對蝦換一套軸承。
欺人太甚!外國人能造的軸承,我們中國人一樣可以造。國家把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洛軸。
高精度的軸承必須在高度潔凈和溫度穩定的環境中裝配,否則會影響精度。當時洛軸沒有這種條件。參與試制的職工們找來幾塊塑料薄膜,蓋起小“裝配車間”。大熱天,“車間”密不透風,如進蒸籠。攻關人員毫不理會,一絲不茍地投入到工作中。第一批座標鏜床主軸軸承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了。
測試結果顯示: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為千分之二毫米,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從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這種軸承先后為昆明機床廠、無錫機床廠、中捷友誼機床廠等用戶配套使用,為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立下汗馬功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建設重回正軌,提高這種主軸軸承的精度被列為國家一百個攻關項目之一。國家要求洛軸攻關,使精度提高一倍,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新目標要求軸承內、外套的徑向擺動誤差縮小到千分之一毫米,內、外滾道側向擺動誤差縮小到千分之二毫米,軸承高速運轉時的溫升限制在10℃以下。如果說,一個世界級短跑運動員成績提高一秒鐘就是創造了新的紀錄的話,那么,在軸承加工中將精度再縮小千分之一毫米,同樣困難。
新設計的軸承,結構復雜,更難加工。以B3—707為例,僅外套的磨加工就要經過87道工序。磨削外徑是保證軸承圓度的關鍵工序,必須最大限度減少誤差。工人肖進發采取低速磨削的辦法,來減少機床震動對外徑波紋度的影響,一邊加工,一邊測量,積累了上萬個數據,終于將波紋度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以內,比設計的精度要求提高一倍……
苦戰三年,洛軸人成功制造出了高精度的座標鏜床主軸軸承。測試表明:軸承的徑向擺動差為千分之零點七毫米,內、外滾道側向搖動差不超過千分之一點五毫米。專家們確認:軸承各項技術指標全部達到攻關要求,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洛軸研制生產的這兩種軸承的價格,僅為購買外國同類產品的1/7。洛軸不僅為國家爭了光,也實實在在節約了大量外匯。這兩種軸承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高精度軸承制造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如今的洛軸,仍是“中國軸”的金字招牌。洛軸擁有國家首批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和軸承行業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速重載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河南省軸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也設在這里,搭建了完善的軸承研發實驗平臺。
洛軸技術中心副主任謝津會介紹,目前,洛軸可設計制造全部九大類型、各種精度等級軸承,品種規格2萬余種。具有航空發動機軸承、高鐵及軌道交通車輛軸承、重大裝備專用軸承等核心技術。公司先后為三峽水利工程、神舟和嫦娥系列航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配套軸承產品,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我國的高鐵也能用上自己的軸承。目前,洛軸已完成時速25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鐵路軸承產品設計、工藝研究及樣品制造。產品通過了120萬公里耐久性臺架試驗,試驗結果顯示軸承狀態完好,符合標準要求。該項目洛軸投資近1.9億元,打通了高鐵軸承研制技術通道,基本具備高鐵軸承批量生產條件。相信不久后,中國的高鐵就將用上“中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