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健身活動中心
小區內還增添了一部先進的文體用品共享機,供居民們免費使用。
墻面上還繪有倡導文明的小漫畫
可以“吸水”的小區、寬敞的健身活動中心……記者帶你看“別人家小區”這些細節
□策劃:政務產品部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瞧文圖
目前,我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對于小區改造后的變化,居民們都充滿了期待。傳說中“別人家的小區”都有哪些改造好的貼心細節?有哪些亮點和創新?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輾轉于鶴壁、新鄉、焦作三地已舊貌換新顏的典型老舊小區,去深入了解這些小區“蝶變”后的亮點。
老舊小區改造后換新顏,變得舒適宜居
可兌換禮品的分類垃圾智能回收站、秋日里依舊生機盎然的植物、樓外矗立著漂亮的觀光電梯……走進鶴壁市淇濱區九州路東段的鶴源二區,眼前的場景不禁讓人眼前一亮,這里路面平坦寬闊,花園綠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條,樓房外立面整齊劃一,淡米黃墻面上還繪有倡導文明的小漫畫,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始建于1997年的社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小區共改造11棟樓,涉及296戶1147人,本次改造包括清潔取暖、海綿工程、人文環境、物業管理等四大方面20余項內容,總投資550萬元。
“增加了樓梯間和外墻保溫、新增屋面保溫層、更換節能保溫單元門并實施樓頂防漏防曬改造等。因進行了海綿小區的改造,如今,這是個可以‘吸水’的小區,改造還包含雨水花園、支管安裝、下沉綠地、植草溝、樹脂排水溝、生物滯留帶、石籠擋墻、汀步安裝、消能池、停車位、人行道、綠化提升等。”社區書記杜志鵬告訴記者。
家住9號樓的郭先生,對小區海綿工程改造和健身活動中心贊不絕口:“以前下大雨停車場就要積水,要蹚水才行,海綿工程改造后,雨天走在小區里,能達到‘小雨不濕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程度!健身活動中心更贊,現代簡約的設計,場地寬闊,功能區完備!”
在小區黨群服務站二層,記者見到了郭先生口中“高大上”的健身活動中心。占地1350平方米,挑高達10米以上,室內燈光明亮,僅羽毛球場就有兩個,還有乒乓球場和隔離開的健身器械區域。“比有些健身會所的環境還好,之前我打羽毛球都得出去找地方,活動中心建好后,朋友一有時間我就會約他們來這兒打球啦!”郭先生高興地說。
貼心的小細節,彰顯著小區的品質和溫度
一個高品質的小區,不僅始于“顏值”,更精于細節。人們的居住幸福指數,往往跟日常生活中打交道的那些“小事”息息相關,而老舊小區改造的溫情亮點,在記者走訪的幾處小區內也隨處可見。
鶴源二區的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記者看到棋桌上放著大號實木象棋等棋牌,還有一些榫卯結構的益智玩具。“你看這象棋棋子,個頭又大又敦實,特別好抓拿,是專門為我們老年人定做的。這小細節,很暖心啊!”一位正在和棋友對弈的老者,手中托著一個棋子,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焦作市山陽區豐收社區的豐收小區,這個始建于1997年的老舊小區,通過改造工程不僅外觀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小區內還增添了一部文體用品共享機,供居民們免費使用。記者采訪時恰逢居民孫女士來自助還書,她向記者演示了共享機的使用流程:“這個機器就像個小百寶箱,里面有8欄,放置有不同的文體用品,除了書籍外,還有籃球、足球、象棋、跳棋等,在使用時可以先選擇需要的物品,再掃碼借出。要還時也一樣,掃碼開倉就能還了,很方便!”
豐收小區的垃圾桶也比較特殊,采用的是地埋式分類垃圾桶。居民們扔垃圾時,只需踩一下垃圾桶旁的踏板,垃圾桶蓋子就會打開。“老式垃圾桶占地大,異味也大,不論放哪兒附近的居民都不樂意。這種新型垃圾桶深藏在地下,不影響視覺,行人還看不到垃圾,異味也不易泄漏。”社區書記張雅麗向記者談起采用地埋式垃圾桶的初衷。
創新服務,足不出戶解決想辦的事
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新鄉市紅旗區雙石橋社區三分區,曾是有名的“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由于物業管理缺位,造成年久失修、樓體破損,雜物堆積、地面臟污,環境衛生質量差,小區居民怨聲載道。如今這里新刷了藍色外墻,路平院凈。
小區內墻上一塊印有“有困難找小‘e’喲!”字樣和一個二維碼的小木牌,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你用微信掃下這個二維碼,動動手指就能跟社區工作人員‘面對面’溝通,不用出門不用打電話,就能解決問題。”居民張大媽告訴記者,比如小區某位老人要申請農村城鎮養老待遇,掃碼進入微信小程序,在“便民服務”欄里就能找到申請所需材料和辦理流程的說明,“還能上傳圖片,在線咨詢不方便打字的還能語音輸入,有些事兒社區工作人員就給代辦了,特別方便。”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大家事大家議
好的居住環境有了,如何讓小區“久久美下去、好下去”?大家又在“共謀、共建、共管、共享”上做起了文章。
據新鄉三分區社區書記何瑞民說,小區成立了居民議事會,遵照“大家事大家議”的理念,確保改造事項由居民提出、居民共建、居民受益。成員葛鳳玲介紹,議事會成員都是退休黨員和熱心公共事務的業主代表,現有成員20人。
焦作市豐收社區書記張雅麗則表示,他們探索出一套“黨群360工作法”,將小區改造和文明創建、社區治理結合起來。“百城提質不僅僅是人居環境上‘硬件’的提升,更是居民文明素養、日常習慣的‘軟實力’提升。”
通過改造,住戶們的獲得感、家園感、幸福感、歸屬感,明顯增強。這些昔日破舊的小區,如今成了“明星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