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在郾城區商橋鎮坡邊村南的司法公益林基地,9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當事人,在檢察機關和林業部門監督及幫助下,現場補種美國紅楓、白蠟、復葉槭等樹種共1153棵近20畝。
在植樹現場,郾城區龍城鎮大軍王村的謝某,也正在手持鐵鍬,認真在栽植美國紅楓,他說:“這片公益林里,有我罰種的156棵樹。”
原來,謝某以前曾走街串巷收過樹木。2019年3月,在沒有辦理采伐證的情況下,謝某從買家手中伐下了30樹。郾城森林公安得知后,將他逮捕歸案。郾城區人民檢察院對謝某提起了全市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請求法院判處被告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承擔修復生態的民事責任。
最后,法院判處謝某負相應刑事責任的同時,補種濫伐樹木5倍數量的樹木,并保證2年內成活率在90%以上。
近日,謝某花6000多元錢購買了156棵美國紅楓,進行公益栽植,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謝某說:“違法犯罪以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省,決定以后再也不干違法的事兒了。特別是處罰我補栽樹木,感覺受到教育的同時,也能為保護生態和為社會做點貢獻,覺得這樣很好。”
謝某濫伐林木案并非個例。2020年3月20日上午,由郾城區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張某濫伐林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郾城區法院開庭審理。據悉,張某2019年在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批和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砍伐的樹木共計224株,材積共計67.47立方米,構成濫伐林木罪,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張某的濫伐行為破壞了生態環境,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被法院判決罰種五倍數量樹木。
當天上午,來自郾城檢察的干警、違法犯罪當事人和林場工人,參加了全市首個司法公益林植樹,共栽種復葉槭、美國紅楓和白蠟等樹木1153棵。這些樹林后期將由郾城區林業技術服務中心進行管理。
郾城區副區長王鵬,郾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旭東,檢察干警與當地林業部門一起,監督見證并栽種樹木,為生態環境“補綠”。
占地100余畝,全市的首個司法公益林。我市首個“司法公益林”位于郾城區潁河南岸,屬國有土地,經過商橋鎮坡邊村、溝張村、靳勒橋以及孟廟鎮沈趙村,占地100余畝,為郾城區規劃的國有儲備林地。
2019年3月,郾城區檢察院在辦理謝某、張某濫伐林木刑事案件時,發現當地林業部門對盜伐林木、濫伐林木等毀林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的,僅執行了罰款,而對要求補種樹木的行政處罰并未履行,對于構成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后,司法機關也并未要求被告人生態修復。
為保護生態環境、助力鄉村振興、支持綠滿漯河建設,郾城區檢察院與林業部門多次溝通,決定成立全市首個“司法公益林”,對于司法辦案中應當補種樹木的當事人,要求其履行補種義務,進行生態修復。
為此,郾城區檢察院提起了全市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請求法院判處被告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承擔修復生態的民事責任。
法院支持檢察機關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并判決被告補種濫伐樹木5倍數量的樹木,并保證2年內成活率在90%以上。案件當事人或自己栽種或委托林業局下屬的國有苗圃培育基地進行栽種、日常養護。
2019年至今郾城區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3件,發出檢察建議2件,要求當事人補種樹木2000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