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打造特色產業 助推鄉村振興
在召陵鎮白莊村白豐園專業種植合作基地,甘薯藤生長茂盛,一片綠意盎然;在召陵鎮大徐村排列整齊的大棚里,晚豆角掛滿藤蔓、晚吊瓜圓潤飽滿;在老窩鎮辣椒產業園,村民正忙著烘干辣椒,空氣中彌漫著辛辣的味道……9月4日,筆者驅車行駛在召陵區,一個個特色產業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鄉村振興,特色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召陵區以“強產業、促增收、優生態”為目標,立足全區農業資源稟賦,推行“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發展模式,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構建農業產業新體系,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抓牢工作舉措,夯實產業基礎。依托“補短強弱逐村行”活動,對全區村級產業發展進行摸底調研,并結合村級產業發展現狀,制訂有效整改措施,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工作扎實開展。探索“三變”改革模式,建立“村集體+農戶+企業”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該模式已在正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召陵甘薯現代農業產業園、老窩小辣椒種植基地等產業園區試點推廣。大力實施訂單農業,先后舉辦農民豐收節(蜜薯節)、西瓜節、紅楓節等活動,有效助推了召陵區鄉村產業發展。目前,全區土地流轉18.08萬畝,備案流轉面積17.02萬畝;訂單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區農產品對食品工業的適配性持續提升。
聚焦因地制宜,做優特色主導產業。根據各鎮資源稟賦,推行“一鎮一特”創建模式,依托雙匯、正大等企業調整種養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甘薯、西瓜、辣椒、中藥材、正大蛋雞等特色種養,推行農企共贏模式,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培育出大徐西瓜、白莊甘薯、老窩小辣椒等特色農產品,創建國家農業強鎮1個(青年鎮)、省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召陵鎮、老窩鎮)。創建省級“一村一品”示范鎮村4個(老窩辣椒、大徐西瓜、枯河鴨蛋、白莊甘薯);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9個、“名特優新”5個,新申報綠色農產品3個。樹牢“產業為基、項目為王”理念,謀劃儲備農業類項目9個,牽頭實施的雙匯綠色蔬菜直供基地正式運營,正大300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已投產,正大(漯河)超級食品工廠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加快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進一步實現農業增效、村集體和農戶增收。
堅持示范引領,推動產業提質增效。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統攬,召陵鎮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簽署人才培育協議,成立中原農投(召陵區)種苗研發中心,打造甘薯小鎮,示范引領20個村集體經濟收益年均增加5萬元;推行臨潁辣椒產業模式,老窩鎮打造5G智慧化辣椒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種植辣椒2萬畝,帶動周邊群眾戶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青年鎮正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實行“三產融合、三位一體”綠色種養模式,核心區計劃流轉土地1萬畝,示范引領周邊10萬畝高效綠色種植;萬金鎮唐橋村的吊瓜、余營村的小番茄、郭莊的食用菌等“小、特、精、優”特色農產品多點開花,進一步拓寬群眾致富渠道。目前,全區共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培育省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37家、家庭農場353家。
創新產業模式,提升創建成效。通過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探索“農業+”多業態發展模式。探索“農業+加工”模式,依托全區15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小辣椒、中藥材、甘薯、西瓜等深加工,實現“產供銷”一體,帶動全區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增長。探索“農業+生態”模式,加快召陵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土地流轉進度,依托產業園核心區9000畝優質小麥、玉米良種繁育示范基地和1000畝高效設施農業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9萬畝土地建設產城融合項目,通過正大“六統一”服務模式,打造優質原料基地,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