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
中醫養生指南
夏季高溫時節,人體易受暑熱、濕邪影響,合理養生至關重要,中醫從“天人相應”理論出發,通過飲食、起居、茶飲等方面,可有效緩解高溫帶來的身體不適。
壹、飲食調理
以清暑利濕為先
夏季陽氣外浮,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宜少量多次飲用溫水(25-30℃為宜),選用清淡、易消化且具有清熱利濕功效的食物。例如綠豆可清心解暑,冬瓜能利水消腫,絲瓜養陰清熱。
貳、起居調護
應當順應陽氣變化
夏季晝長夜短,宜遵守《黃帝內經》提出的“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的夏季養生原則,即隨著晝夜變化早起晚睡,不應厭惡或躲避陽光,而應順應自然規律,適當接受陽光的照射。
叁、中藥茶飲
簡單實用之選
從事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的人群,可取荷葉、淡竹葉各5克,煮水代茶飲,能清熱解暑、升發清陽。
若出現口渴、煩躁、多汗等癥狀,可取金銀花、薄荷各5克,煮水代茶飲,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肆、夏季高溫
中醫養生誤區
然而,部分人群在養生過程中存在諸多誤區,不僅無法達到保健效果,甚至可能損害健康。
誤區一:過度貪涼損傷陽氣
若大熱大汗之時,進食冷飲或洗涼水澡,陽氣外張又突感寒邪,陰陽相激則可出現“腹痛“、“腹瀉”、薄厥”、“卒中”,甚至猝死。所以,我們應洗溫水澡,避免飲用冰鎮飲品,可選擇常溫或微涼的綠豆湯、淡鹽水或運動飲料。
若為躲避高溫而待在空調屋內,可導致寒氣傷陽,從而降低身體對冷熱環境的適應能力,突然外出時極易引發中暑;另外,長期少汗甚至無汗,更能導致濁氣留結而形成結節、息肉、腫瘤等有形之邪。因此空調溫度建議設置在28℃左右,避免直吹,且定時開窗通風。
誤區二:盲目清熱忽視補陽
部分人群認為夏季炎熱需大量食用清熱降火的食物或藥物,然而,夏季人體陽氣易隨汗液外泄,內寒內濕較重,若過度清熱則更傷陽氣。中醫強調“春夏養陽”,夏季可適當食用生姜、大棗、桂圓或外用三伏貼以溫陽散寒除濕。
誤區三:飲食過于清淡致氣血不足
為減輕消化負擔,應避免過食油膩滋補。但中醫認為,夏季人體代謝旺盛,氣血消耗較大,長期飲食過于清淡可能出現頭暈、乏力等氣血不足的表現,建議選擇易消化的雞肉、魚肉、各種豆類補充蛋白質;搭配山藥、南瓜、赤小豆等健脾食物,兼顧清淡與營養。
誤區四:過度出汗追求“排毒”
《黃帝內經》中提到“陽加于陰謂之汗”,正常出汗不僅能調節體溫,更是人體陽氣推動津液運行、排出體內濁邪的體現。夏季陽氣外浮,人體腠理疏松,出汗量相對增加。
但部分人群認為夏季多多出汗可“排毒”養顏,因此通過劇烈運動、汗蒸等方式增加排汗量。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耗傷心氣、損傷津液,可能引發口渴、心慌、乏力、少尿等不適。夏季運動應遵循“少動多靜”原則,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八段錦等低強度活動。
伍、總結
夏季高溫防治需結合個體體質調整方法,若出現持續高熱、大汗或無汗,少尿或無尿、惡心嘔吐、頭暈頭疼、胸悶心慌等嚴重癥狀,應立即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但不是寒冷環境,補充水分,但不是冷水,并及時撥打120,避免延誤病情。(內三科 楊磊)
專家簡介
楊磊
中醫內科學碩士,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漯河市中醫院脾胃科主治中醫師。現任河南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河南省名中醫陳來恩教授學術繼承人。曾榮獲河南省中醫藥技能大賽一等獎,多年來在國家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坐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住院部11樓消化呼吸科(內三科)
咨詢電話:5757307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