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以下簡稱“碳水”)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它不僅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還參與多種生理功能。然而,在當今減肥、健身、生酮飲食流行的時代,碳水化合物常被“妖魔化”,被認為是“發胖的元兇”。那么,碳水化合物到底是什么?它對人體有哪些作用?我們該如何科學地攝入碳水?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一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營養素。
一、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因其分子中氫和氧的比例通常為2:1,類似于水的組成,故得名“碳水化合物”。
根據分子結構的不同,碳水化合物可以分為三大類:
①單糖: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它們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是能量的快速來源。
②雙糖:由兩個單糖分子組成,如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麥芽糖(兩個葡萄糖)等。需在體內分解為單糖后才能被吸收。
③多糖:由多個單糖分子結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纖維素等。淀粉是植物儲存能量的形式,糖原是動物(包括人)體內的儲能形式,纖維素則是植物細胞壁的組成部分,屬于膳食纖維。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①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1克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約4千卡(kcal)能量。尤其大腦、神經系統和紅細胞幾乎完全依賴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
②儲能作用:多余的葡萄糖在體內可以合成糖原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在需要能量時,糖原可以迅速分解為葡萄糖供能。
③構成機體組織:碳水化合物是一些重要生物分子的基本組成成分,如DNA中的脫氧核糖、RNA中的核糖等。
④膳食纖維的作用:雖然膳食纖維(一種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被人體吸收,但它在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調節血糖和血脂方面有重要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的來源
碳水化合物廣泛存在于各類食物中,主要包括:
主食類:如米飯、面條、饅頭、面包、玉米、土豆等。
水果類:如蘋果、香蕉、葡萄、橙子等,富含果糖和葡萄糖。
乳制品:如牛奶、酸奶等,含有乳糖。
豆類及堅果:含有淀粉和膳食纖維。
甜食與飲料:如糖果、蛋糕、軟飲料等,含添加糖,屬于“快速碳水”。
膳食纖維主要來源于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類,是健康飲食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碳水化合物與健康
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或攝入不當則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①攝入過多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潛在風險
肥胖:高糖、高GI(升糖指數)的精制碳水(如白米飯、白面包、甜點)易引起血糖迅速升高,促進脂肪堆積。
2型糖尿病:長期攝入高GI食物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過多的添加糖與高TG(甘油三酯)、高血壓等風險因素相關。
②合理攝入的好處
維持正常代謝:大腦每日約需120克葡萄糖供能。
增強運動表現:運動時,碳水是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有助于提升運動耐力。
改善腸道健康: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有助于腸道菌群平衡。
五、如何科學攝入碳水化合物?
①選擇“好碳水”:優先選擇全谷物、豆類、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復雜碳水,減少精制糖和添加糖的攝入。
②控制總攝入量:碳水化合物應占總能量攝入的45%~65%。具體需根據個人年齡、性別、體重、活動量等因素調整。
③合理安排攝入時間:運動前后適當補充碳水,有助于提供能量、促進運動恢復。
④避免“低碳水”或“生酮”飲食的盲目跟風:這類飲食模式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執行可能帶來營養不均衡、代謝紊亂等風險,不適合所有人。
碳水化合物并非“洪水猛獸”,而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我們要理性看待碳水,避免“一棍子打死”或“盲目推崇”。科學的飲食習慣,是選擇“優質碳水”、控制總攝入量、平衡膳食結構。只有了解碳水、合理利用碳水,才能為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讓碳水成為我們健康的“能量伙伴”,而非負擔吧。(李錦璐)
專家介紹
李錦璐 兒童保健科、營養科副主任 主治醫師
擅長兒童生長遲緩及精神發育遲緩,孤獨癥的診斷和治療,發育行為指導與干預,嬰幼兒喂養指導,常見營養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兒內科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診治等。工作1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