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到基層村干部的給力“喊話”,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河南的高效應對在全網引起盛贊。但在個別地區、個別人群,還有一些隱憂。這兩天,筆者連線了幾位回村駐守的第一書記,他們的擔心大同小異,一是口罩不太夠,二是還有個別村民聚堆、串門。
其實這種現象不只農村有。有市民受不了“閉關”非得出門會朋友、找娛樂,進而上升為“家庭戰爭”,類似的事情昨天筆者在社交媒體上也翻出來10余例。
拋開人的社交屬性不談,以上行為背后都是僥幸心理。或曰:哥們沒去過武漢,身體又好,不可能被傳染;或曰:在下福大命大造化大,病毒見我就閃。殊不知,在確診病例仍在增加的形勢下,這種想法極其不負責任,害人更害己。
病毒不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也不辨社會賢達普通百姓,只要防范不到位,它就可能趁虛而入。當前這個非常時期,跟互聯網剛剛勃興的時候有點像——那些年,你不知道網線那頭相見恨晚的網友是男是女是青蛙還是橘貓;眼跟前,你不清楚無比熟悉的親朋有沒有跟病毒攜帶者擦肩而過。安徽合肥一場同學聚會確診6個人的新聞,想想都讓人痛惜。
抗擊疫情,實際上也是個加減法,一方面,要減少患者“存量”,另一方面,要嚴控傳播“增量”。在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努力下,目前各地都有患者病愈的好消息傳來,這是專業人士的貢獻;作為普通人,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盡可能切斷病毒的傳播,也是對這場硬仗的貢獻。萬眾同心如一人,相信眼前的困難,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面對疫情,恐慌一文不值,謹慎卻無比珍貴。親戚不走,來年還有;朋友不聚,過后再敘。愿大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