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克軼 趙偉 周曉舟 梁凱鴻 李暉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每一個需要返崗就業的務工人員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河南省駐馬店市市長朱是西說。為避免外出務工人員盲目流動,該市動態發布各地開工情況、用工需求、返崗要求,與深圳市等10余市建立了點對點輸出人員外出務工機制,與浙江義烏聯合開通了務工人員返崗復工直通車……
駐馬店市只是復工復產的一個縮影。一頭是招工難,一頭是出門難,全國多地開辟快速通道,“點對點”向用人企業輸送“動力”,全力保障貧困勞動力復工,同時穩定企業復產。
專列、專車、專機,從“家門口”到“廠門口”
2月29日,載著58名重慶籍務工人員的G54857次航班從重慶飛往山東,前往威海的鄒洪群高興地說:“政府對我們太好了,不僅上門來接,還包機送我們去山東。”為了確保貧困勞動力到東部地區安全復工,重慶市人社局采用“分組編隊、行前提醒、準備物資、出發簽到、途中銜接、抵達對接”六步工作法,“點對點”組織運送農民工12.5萬余人外出務工。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務工收入是貧困群體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脫貧渠道。”廣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樂永紅說。在疫情防控期間,廣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與廣東、浙江等省人社部門建立了長效溝通對接機制,通過直達專列、專車、專機,累計護送廣西籍務工人員返崗復工9.77萬人。
黑龍江省與浙江、河北、河南、四川等用工大省建立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雙向對接機制,通過專列、專機、專車等形式構建“三棲復工通道”。目前,黑龍江省農民工已返崗復工12.86萬人。
在青海,2月29日,從事油田鉆井工作的77名勞務人員,被統一包車輸送至花土溝務工地點。同時,57人被輸送到西藏日喀則市綠化項目務工。這是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點對點”輸送的首批134名農村勞動力赴青海省內外務工。
對于一些勞務輸出大省來說,農民工外出務工是擺脫貧困的關鍵。在此次疫情中,全國多地充分發揮部門間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全程跟蹤農民工與接收企業信息對接、健康申報證明辦理、車輛組織、疫情防控、安全運輸、返廠入職等環節。這種“出門進車門、下車進廠門”的閉環服務,降低了務工人員因頻繁換乘引發的風險。
援企穩崗,給企業送來紓困“及時雨”
如果說復工是穩就業,那么復產就是穩經濟。全國各地一場場援企穩崗“及時雨”,最大限度地為企業紓困解難,穩定了企業的用工信心。
“熱烈歡迎定西兄弟姐妹來榕就業!”3月7日,一條條鮮紅的條幅在福州火車站站臺上飄揚,熱情迎接來自定西的543名務工人員。此前,滿載著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兩輛大巴3月1日從甘肅天水出發,直達天津市西青區。麥積區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大型網絡招聘會報名的156人,將陸續到天津市西青區務工。此外,天津市北辰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華池縣的40名務工人員也有序回津復工。天津市合作交流辦公室二級巡視員楊毅東表示:“這對確保天津企業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意義。”
精準對接,實現扶貧復工復產多贏
為確保返鄉農民工出得來、行得通、進得去,安全、有序、快速地返崗就業,東西部形成勞務協作機制,精準對接。
春節前后,重慶市14個扶貧開發重點區縣人力社保部門結合疫情期間摸排工作,開發調查信息系統,精準摸清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主動與對口幫扶地市加強對接,精準收集就業崗位。目前已有重慶黔江、城口、豐都等區縣采取包機、包車等方式轉移到山東對口地市務工。
3月4日,山東青島和貴州安順兩市聯合輸送第二批156名安順籍農民工乘飛機抵青,他們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青島精準推送勞動崗位,精準掌握招工數量、崗位工種、工資待遇、食宿環境、上崗時間等情況,為貧困勞動力就業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堅實保障。
在天津,市合作交流辦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強化安全穩妥就業,積極開展線上招聘、網上面試等就業服務,組織各類企業發布用工崗位,引導務工人員安全有序返崗復工。同時,緊密聯合受援地區,統籌開發更多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