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亮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面對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記囑托、對標對表,將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和“先手棋”,推動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扮靚母親河,力爭在黃河全流域樹立起河南標桿。完成這一重要任務,需從加快空間融合、強化資源整合、突出功能聚合、實現目標統合、推進管理聯合五個方面持續推進,筑牢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屏障,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譜寫更加出彩的河南新篇章。
加快空間融合,形成串點成線、連線成帶、水綠城交融新態勢。按照整體推進、分段實施的基本原則,充分整合黃河沿線地區的示范工程、示范帶和五大片區,形成串點成線、連線成帶、水綠城交融的推進態勢。一是加快示范帶動,建設生態廊道示范工程。實施鄭州、開封、洛陽、新鄉、三門峽等沿黃城市集生態涵養、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閑、高效農業等功能于一體的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工程。二是打造復合樣板,建設生態廊道示范帶。圍繞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以及支流生態修復治理,串聯沿黃地區已有景觀、在建工程等重要節點,打造具有景觀廊道、文化廊道、機動車道、慢行步道等復合功能的樣板。三是啟動片區建設,建設生態廊道五大片區。推進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小浪底南北岸生態廊道、鄭州至開封段百里沿黃生態廊道、黃河新鄉段生態廊道、黃河濮陽段生態廊道等五大片區建設,并以此為基礎貫通各個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
強化資源整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推動沿黃地區各類資源的深度整合,把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成為集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于一體的生態涵養帶,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和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一是推動與自然資源的整合。結合黃河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推動水、植被、濕地等自然資源的整合,統籌謀劃黃河生態廊道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和水災害防治,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強化濕地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維護,建設黃河沿線濕地公園群。二是推動與文化資源的整合。沿黃地區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要依托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蘊含的時代價值,系統整合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延續黃河歷史文脈。三是推動與產業資源的整合。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倒逼沿黃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農業走廊、先進制造業走廊和旅游觀光走廊,構建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力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是推動與社會資源的整合。通過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加快帶動沿黃地區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生態基礎設施的互利共享,拉近沿黃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助推鄭汴、鄭新和鄭焦一體化發展。
突出功能聚合,打造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復合型生態廊道。根據黃河沿線地形地貌、水庫岸線、城鎮灘區等區域特色,制定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標準,串聯黃河河道、灘區、大堤防護林、自然保護地、歷史文化景觀,打造聚合生態屏障、高效農業、休閑觀光、文化弘揚等功能的生態廊道,并明確不同區段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打造各具特色的復合型生態廊道。一是以生態為底,建設三門峽—濟源沿線西部生態涵養段。重點構建以水源涵養、森林植被、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為重點的生態系統,加強黃河防洪工程建設,筑起黃河生態安全屏障。二是以文化為魂,建設洛陽—鄭州—開封沿線中部生態休閑段。重點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講好“黃河故事”,打造“中華源·黃河魂”主地標,培育黃河主題的休閑旅游線路和產品,建設黃河文化+慢生活休閑區。三是以農耕為本,建設開封—濮陽東部生態田園段。重點建設標準化農田林網、河堤防護林帶和生態林業圈,開發農村田園生態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生態農產品,形成完整的生態田園風光帶。
實現目標統合,構建黃河生態廊道大生態、大保護、大治理格局。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以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引領,統籌推進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森林河南生態建設目標,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謀劃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治理重大工程,構建黃河生態廊道大生態、大保護、大治理格局。一是推進大生態,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沿黃地區積極打造防護安全帶、生態保護帶、濱水景觀帶、旅游休閑帶,努力構筑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生態屏障。二是加快大保護,重點實施黃河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重點建設鄭州黃河濕地公園、三門峽天鵝湖濕地公園,開展千公頃濕地公園群建設試點,規劃堤內河道兩側可淹沒型濕地公園帶、堤外引黃湖泊型濕地公園群,切實保護好黃河濕地資源。三是統籌大治理,著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灘區綜合治理。嚴守黃河水資源保護紅線,有序推進退耕、還草、還濕。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進一步提高下游防洪安全。按照黃河嫩灘建設生態濕地、二灘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高灘移民建鎮的治理方案,推動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實現灘區居民精準脫貧奔向小康。
推進管理聯合,建立區域與流域齊抓共管、協調配合的長效機制。加快構建適合黃河流域特點的管理法規體系,強化多部門參與的黃河生態廊道綜合管控機制,探索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聯合管理模式。一是積極推動出臺立法。在做好立法調研的基礎上,盡快出臺《河南省黃河河道管理條例》,為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橫縱聯合的管理機制。橫向聯系河務局開展聯合執法、聯合查處,縱向加強省、市、縣職能部門三級聯動、深入合作,共同打擊違法行為。推動各相關部門凝聚思想共識、形成強大合力,實現黃河生態廊道聯合執法常態化。三是探索聯合治河管河新模式。探索“河長+檢察長”依法治河新模式,完善“河長+三長”機制,推進“河長制”縱深發展。加大黃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做好黃河“清四亂”專項行動并形成長效機制,切實保障黃河生態廊道河暢水清、岸潔景美、人水和諧。(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