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如何點亮鄉村夜生活?如何讓鄉村文化“活”起來?最近,郾城區商橋鎮后甄村文化合作社給出了答案。
每天晚上,這個村的橋頭空地上就會聚集來自商橋鎮、裴城鎮、臺陳鎮的近千名群眾。大家共同觀看文化合作社的戲曲、雜技等文藝表演,成為當地夏日鄉村夜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
6月25日晚上7點30分,幾名演員搬來大鼓,正式開始表演。男女老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搬來家里的小板凳,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伴隨著一個個精彩節目上演,人群中不時傳出叫好聲。
人群中,郾城區商橋鎮移民新村申明鋪村村民馬宏躍正在用手機直播。“我也是后甄村文化合作社社員,每天晚上專門負責演出直播。現在直播間的人氣越來越高了。”馬宏躍告訴記者,一個多月來,直播間的粉絲數量由幾十人上漲到2000多人。
村里沒有文化廣場,村民便自發在橋頭空地鋪上水泥,建成露天表演舞臺。演員們的衣服和道具不夠,社員們就自掏腰包購買。“剛開始只想圖個樂子,沒想到現在如此火爆!”后甄村黨支部書記甄自欽告訴記者,晚上能在這個空曠的場地吹著涼風看表演,別提多舒坦了。
以前的后甄村不是這樣的。2022年,郾城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張麗靜開始到后甄村駐村。
經過調查走訪,張麗靜了解到,后甄村有幾名戲曲愛好者,但沒有專業的表演服裝和道具,經常自己在家“練嗓子”。于是,張麗靜將村里的文藝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文化合作社。
后甄村文化合作社成立后,不僅吸引了本村村民,還吸引十幾名附近村子的文藝愛好者加入,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在,合作社社員已經發展到50多人。
“我們先后參加了漯河市2024年民間藝術大賽、漯河市才藝大賽等大型活動,先后獲得5次大獎。”后甄村文化合作社負責人李會翠笑著告訴記者,在一次次的表演和比賽中,合作社社員的技藝大大提高。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