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戲臺”:文化聚流量 流量促消費
9月10日19點30分,由西城區管委會、群藝堂文化傳媒(河南)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原大戲臺”在西城區中王·奧特萊斯廣場如約鳴鑼開唱,不僅吸引了本地戲迷,還吸引了新疆、山東等地的戲迷來漯河打擂。雖然下著雨,但臺下觀眾或撐傘靜立,或身著主辦方發放的雨衣,沉浸在鏗鏘的唱腔中。
線下,觀眾在雨中站立4小時認真聽戲;線上,直播間1萬多名網友在線觀看。在戲迷試音環節,粉絲化身評委,“過、過、過”的字幕在直播間刷屏。
“低門檻、高參與”是“中原大戲臺”火起來的關鍵。作為百姓舞臺,“中原大戲臺”不設門檻、不收費,普通戲曲愛好者只要“愛哼就能來”,通過現場試音即可登上擂臺;勝負由線上粉絲投票決定,日賽、月賽、年賽獲獎選手均有豐厚獎金(日賽冠軍獎勵1000元、月賽總獎金2萬元、年賽總獎金30萬元);讓戲迷通過直播交流切磋,從“被動欣賞者”變成“主動參與者”,極大激發了戲迷的參與熱情。
“中原大戲臺”每天的節目都不一樣,是留住粉絲的另一關鍵因素。從主持人唱開場曲、嘉賓助陣,到戲迷試音、打擂臺賽,再到線上線下互動點評,節目集娛樂性、互動性、觀賞性于一體,如同一場“流動的戲曲聯歡晚會”,為觀眾獻上了一場場視聽盛宴。
精彩的擂臺賽不僅吸引了中老年人,還吸引了年輕人和孩童。“我喜歡聽。”當晚,跟隨爺爺奶奶來聽戲的8歲小戲迷于菀晴一句話道出了“中原大戲臺”的魅力——它不僅是戲曲表演的平臺,還是傳遞戲曲文化的媒介。
“中原大戲臺”于4月26日首播。開播首日,直播間僅百人在線;如今,直播時平均在線人數一兩萬,最高時達5萬人。“中原大戲臺”火爆出圈,離不開被粉絲稱為“趙萬能”的主持人趙世崇。趙世崇出身梨園世家,從小學習戲曲,后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大學期間入伍并加入部隊文工團。他既懂戲曲,又懂舞臺調度和觀眾心理。這份“科班功底+基層經驗”,讓他總能精準把握戲迷的喜好點。
他的“萬能”還體現在“能接梗、會暖場”。每場4小時至5小時的直播,趙世崇無彩排、無演講稿,憑靈活的應變能力與現場觀眾嘮家常、和線上線下粉絲互動、逗樂嘉賓與樂隊老師,讓節目時而像群口相聲,時而像脫口秀,不少觀眾直言“沖趙世崇才關注欄目”。這種“接地氣、有溫度”的主持風格成為“中原大戲臺”圈粉的最大亮點,也讓戲曲傳播更具親和力。
“中原大戲臺”打破了時空局限:線上,依托抖音平臺將演出傳遞到千家萬戶,4個多月便積累73萬粉絲;線下,場地從萬達金街轉移到能容納更多人的中王·奧特萊斯廣場,讓更多觀眾近距離感受戲曲的魅力。
“中原大戲臺”不僅是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者,還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劑”,通過“流量變現”帶動線下消費,形成“戲曲引流—文旅消費—經濟增長”的正向循環。
“中原大戲臺”采取“以文化聚流量,以流量促消費”的盈利模式,依托首座中國食品名城——漯河的食品產業優勢,直播間以售賣農副食品和地方特色產品為主。一方面,流量轉化為消費力,為公司帶來盈利;另一方面,盈利部分除用于公司運營外,還作為獎金發放給獲獎者,吸引更多人參與,既保障了平臺的長期運轉,又延續了“文化惠民”的初衷,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
如今,漯河西站附近的酒店、飯館客流量顯著增加,不少外地參賽選手和戲迷選擇在漯河住宿,順便打卡賈湖遺址博物館、許慎文化園、南街村景區、沙澧河風景區等,讓看大戲、逛景區、品美食成為漯河新的消費場景。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